义不辞难的成语故事


义不辞难

拼音yì bù cí nàn

基本解释辞:推辞。道义上不容许躲开危难。

出处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仁不异远,义不辞难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义不辞难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义不辞难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吠影吠声 清 梁启超《管子传》第一章:“而后之陋儒,并孟子之所以自信者而亦无之,乃反吠影吠声。”
惨不忍睹 清 黄小配《洪秀全演义》:“尸首堆积,惨不忍睹。”
处之泰然 先秦 孔子《论语 雍也》:“子曰:‘贤哉!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。”宋 朱熹注:“颜子之贫如此,而处之泰然,不以害其乐。”
将功补过 《晋书 王敦传》:“当令任不过分,役其所长,以功补过,要之将来。”
年少无知 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二卷:“口尚乳臭,谓世人年少无知;三折其肱,谓医士老成谙练。”
举贤任能 《礼记 大传》:“三曰举贤,四曰使能。”
唯物主义 毛泽东《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》:“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,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。”
通都大邑 唐 韩愈《守戒》:“今之通都大邑,介于屈强之间,而不知为备。”
花拳绣腿 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69回:“只见张国乾缚得花拳绣腿,戚光祖、戚继祖两个教师在后面跟着,走上台来,两边坐定。”
自食其果 茅盾《〈呼兰河传〉序》:“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,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