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谋同辞的成语故事


不谋同辞

拼音bù móu tóng cí

基本解释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。

出处《后汉书 祭祀志上》:“群下百僚,不谋同辞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不谋同辞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不谋同辞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初生之犊不畏虎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十四章:“刚吃过早饭,人马全都汇齐,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,不免惊惶,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,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。”
合浦珠还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循吏传 孟尝》:“(合浦)郡不产谷实,而海出珠宝,与交阯比境……尝到官,革易前敝,求民病利。曾未逾岁,去珠复还,百姓皆反其业。”
出师无名 《新唐书·东夷传·高丽》:“莫离支杀君,虐用其下如檴阱,怨痛溢道,我出师无名哉?”
令人神往 明 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》:“今著述湮没,怅望当时蹈海之风,令人神往不已。”
心灰意冷 清 梁启超《湖南时务学堂学约》:“非有坚定之力,则一经挫折,心灰意冷。”
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 《乐府诗集·长歌行》:“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。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”
寸步不离 南朝 梁 任昉《述异记》:“夫妻相重,寸步不相离。”
肝胆欲碎
百无一是 宋·袁采《袁氏世范》:“至于百无一是,且朝夕以此相临,极为难处。”
反面无情 明 邵璨《香囊记》:“他也是一个君主,恐怕反面无情,那时节悔之晚矣!”